看到這則新聞,我只想說:現在的台灣政治,怎麼越來越像一場超級迷幻的秀,根本分不清是熱血還是情緒勒索。
這位花蓮咖啡店的店主,宣稱若罷免失敗就關店,結果果真兌現承諾,竟然真關了。你說,她這麼做是堅守信念還是純粹給自己找個藉口?難道非得在大眾面前表現得那麼激烈,才能顯示她的「真心」嗎?錢真的能再賺,但信念呢?能再找嗎?
別再告訴我什麼「台灣沒了,再多錢也沒意義」。這種「情懷滿滿」的說法,聽得讓人好像台灣現在真成了末日大逃亡的地方。若是這樣,為何每個「離開」後還會發誓「每年回來投票」? 這種選舉式的感情表白,哪裡來的力量,只有拿來消費悲情,還是心底真想帶走一份存在感?
這篇文案講的也許不是「關店」,而是在說:「我為了信念做了什麼,但還是決定走」。有多少人會為了自己信仰的理念,勇敢放下「錢」的誘惑,卻又輕易被現實擊垮?在這個時代,誰敢真正承擔所有的後果?
所以我想問:到底是理想深得人心,還是那一點無可奈何的懦弱,讓人難以自拔?
來自網路的評論
1、直白講,店本來就要倒的,沒生意找個台階下歇業。
2、生意不好順便轉職 面試成功˙阿
3、業績欠佳早點收拾也是好的
4、換地方換名字重新營業?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