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看到這則新聞,我的第一反應是:「」
具俊曄在墓地守候,看起來瘦了,民眾說他「深情」,媒體就立刻套上「癡情男神」的濾鏡。可是,這真的在哀悼,還是在做一場悲傷的美學展演?
人家在金寶山低調祭拜,卻被拍照、發文、放大分析,然後全網開始為他的體重、眼神、姿勢做情緒解讀,我們是不是已經不懂得讓悲傷有空間呼吸了?
更離譜的是,這種被[偷.拍]後「好有愛」的敘事方式,其實是一種把私領域商品化的消費行為,只是披著溫情的糖衣罷了。
有人說他「瘦得讓人心疼」,但我想問:我們是心疼他的愛,還是心疼一段八卦故事沒有戲劇性的轉折?
這年頭,連哀悼都要符合劇本預期,才能獲得讚美,這才是最諷刺的地方。
真正的深情不是被看見,而是無聲承受。
如果一段愛,非得讓全世界都感動,那它到底是愛,還是一場公關表演?
來自網路的評論
1、能嫁到這樣的老公也算幸褔了!
2、奇怪了,不是都下雨嗎?怎麼就墓地不下雨
3、有完沒完啊?
4、要怎麼愛是個人的事,大眾不需要知道。一個生前吃一頓飯四萬多的人,死後還要繼續佔版面?台灣沒有底層弱勢,沒有社會悲劇這些更需要被關注的問題嗎?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