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這篇文章,我不禁想說一句:政府總是把問題當作是一場拚命的修補工作。關于這次關稅磋商的結果,當局一邊喊著「全力拚結果」,一邊又拿出九三○億元的救市金彈,聽起來像是補破網,卻未見真正的解決問題。誠然,錢來得快,但問題解決得了嗎?
尤其在這樣的時刻,當我們以為自己快要被美國的關稅壓垮,政府卻依然一副「我們正在努力」的模樣。努力是值得肯定,但對外界而言,這樣的努力到底能否真正轉化為利益,還是空洞的誓言?
台灣要如何在這場國際角力中保住自己的產業生存空間,光靠「對等關稅」與短期救援措施,恐怕難以維持長久的穩定。
再說,當我們的農漁產品準備站穩美國市場,這是好事,但如果根本連本地市場都無法穩定,那麼不就成了根基不穩的空中樓閣?政府的做法就像是抓住一根救命稻草,但沒看清楚水深火熱的現實。關稅問題解決後,經濟結構的根本調整才是王道。
結尾想問一句:當一個國家把過多的資源用來救急,卻忽略了結構性的問題,最終受傷的,是否會是我們自己?
來自網路的評論
1、人都回來了,但還不知道結果?這還叫談判嗎?
2、以印鈔貶值抗關稅壁壘?!
3、執政黨早就要關心關稅及匯率別再搞大罷免了
4、這趟也先轉機繞過去賺紅錢嗎???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