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我得說,五月天這樣的行為固然值得肯定,尤其是在這個充滿自我宣傳的娛樂圈,能有一群歌手用真心做事,確實讓人感覺到某些東西的不同。但別誤會,這篇文章的焦點不是「五月天好棒棒」這種老生常談的誇讚,而是要聊一聊這些公益行為背後的「深層意涵」。
首先,900萬捐給丹娜絲風災的受災地區,1百萬捐給小棒球員的追夢基金——這樣的捐款看似高大上,但我想問,這到底是在「幫助」還是在「塑造形象」?如果你認為這是純粹的慈善,那你真是太天真了。音樂事業的巨頭,往往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增加公眾好感的機會。其實,這類捐款更像是一種「品牌策略」,有沒有可能他們的做法,從根本上來說,還是為了讓自己更具影響力和社會資本呢?
再來,我們看到五月天這麼頻繁地舉辦公益演唱會,捐款數字一個比一個高,那我不禁要問:
這些錢真的直接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嗎? 還是只是一場商業遊戲,讓觀眾覺得他們的愛心票價有了意義?
是的,公益是好的,但也別忘了,「捐款」與「真正的改變」之間,有時候距離有點遠。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受益者?
金句: 社會責任,永遠不該只是為了加分,改變才是最值得的慈善。
來自網路的評論
1、這就是五月天啦,那個大支要不要也捐一下…看
2、人家自己賺得到,賺到還可以回饋社會。反觀要補助才能維生的
3、本來是政府該做的事,卻是由熱心的人民出來做了.
..真的很兩極...
4、台灣公民罷免團體.請問您們何時下郷幫助南部受災鄉親.協助重建家園?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